公司网站群
2018年2月18日清晨,不经意实现心中夙愿,进藏,朝觐布达拉宫。
相传这座辉煌的宫殿缘起于公元七世纪,当时西藏的吐蕃王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九层楼宫殿一千间,取名布达拉宫。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被毁于战火,直至公元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建立噶丹颇章王朝并被清朝政府正式封为西藏地方政教首领后,才开始了重建布达拉宫,时年为公元1645年。以后历代达赖又相继进行过扩建,于是布达拉宫就成了今天规模: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7米,房屋千间,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宫宇叠砌,迂回曲折,同山体有机地融合。是西藏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集古城堡、灵塔殿和藏传佛教寺庙为一体的建筑群,为历世达赖喇嘛摄政、居住和办理政务的地方,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高原圣殿。
站在山脚,抬头仰望,更觉其建筑巍峨雄伟,气势磅礴。宫墙由花岗岩砌成,洁白的白宫环护上座的红宫,在蓝天雪山的陪衬上,显得格外壮丽,仿佛是圣洁和庄严的化身。虔诚和敬畏之心驱策我拾级而上。 最先欣赏的是在靠顶的一段墙面,看似红色的墙体,却用了一种奇怪的建筑材料“白玛草”。导游说是用藏族的一种特有树枝混合灰料夯成。摸一把,树枝又细又密又硬,跟钢刷子一般,感觉十分结实。导游说以“白玛草”筑墙的好处是,可以减轻墙基的荷载,因为寺庙里的佛像都是真金白银,份量很重,如果再用水泥等大份量的建材筑墙,花岗岩墙基则不胜荷载。“白玛草”是一种轻体墙,却有水泥墙的保温和坚固特性,是最佳选择。这种墙和建筑方法也是藏区建筑值得骄傲的一个特点。一般来说,“白玛草”筑的墙面都刷红色,非“白玛草”筑的部分都刷白色,布宫也是如此。红白两种涂料都是矿物质,每年都刷,在雨水冲刷之下,这种涂料会往下流淌,在墙面上形成融蜡一样的流迹,像钟乳石形成的石幔,近看起来,布宫好像一个边墙融化了的奶油蛋糕。
所有登高之路,不是整齐的石阶,而是由不太规整的圆滑石头铺成,像丽江的街面一样,散发着貌似质朴实则奢华看似低调实则张扬的古老气息。墙壁皆为石垒,厚约2—5米。地板或为木头,或为夯土。夯土地板极有特色,就是电视上常见的藏族卓玛们一边唱歌一边打夯的那种。因为夯土的土料是碎土石勾兑酥油夯成的地板,平时用羊皮和蜡擦洗保养,看起来油光光地,极像水磨石地板。令人感叹民族工艺的神奇。
沿阶而上,山势突兀高大,经过四道曲折的石铺斜坡路,来到绘有四大金刚巨幅壁画的东大门。画上的金刚怒目圆睁,威风凛凛,那双眼睛使人觉得有能洞察世间一切真善美的神力。穿过东大门,北壁画廊的一幅画,绘描了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和抵达拉萨时的盛大场面。经过千百年的洗礼,色彩依然没有脱落,画上人物造型各异,形象惟妙惟肖,不由得从内心深处感叹当年画师技艺高超。 每一座殿堂的四壁和走廊里,几乎都绘有壁画,这些壁画构成一座巨大的绘画艺术长廊,这位也是西藏寺庙的一大特色。这些壁画,题材丰富,画笔精细,色彩鲜艳,再加上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更是平添了文化内涵和史料的价值。有一幅是描绘当年兴建布达拉宫情况的壁画。画面上有成千上万的农奴,开山采石,顺水放木,弯腰弓背,运石上山。在没有任何施工机械的情况下,全用人力完成这样一件浩大的工程,实在令人惊叹。壁画还生动地记载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婚的故事。
便随着拥挤的人流来到最高宫殿游览,看到的是一幅新的景象。这里的室内摆设多选用淡色,显得古朴、幽静、庄重。这里的佛像,有的似乎在沉思,有的脸上露出和蔼亲切的微笑,给人一种弃恶向善的感召力。默默地注视着佛像,独自承受着心灵的洗礼,灵魂似乎又净化了许多。
这就是布达拉宫。千百年来藏族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祖国民族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世界艺术宝库里一颗永远璀璨的明珠!
财务部-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