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网站群
财务管理部:龙晗
六月初的成都,阳光正好。公司组织的廉洁文化教育活动,将我们带到了新都区斑竹园街道升庵村的天府家风馆。当阳光透过天府家风馆大门的檐角洒在“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石刻上时,这句出自《孟子•离娄上》的箴言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中华家训的智慧宝库。这次参观让我深深体会到:真正的家风教育,从来不是刻板的说教,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在时光的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看清来时的路,也明确未来的方向。
走进“红色家风”展厅,朱德同志1976年的存款清单静静躺在展柜里,诉说着一个共产党人的赤诚。这位开国元勋将毕生积蓄作为最后一笔党费上交的举动,让我想起我的姥爷和他总揣在兜里的深红色党费证。党费证封皮的边角已经磨损了,却依然被姥爷视若珍宝。
因为父母工作繁忙,我的童年是在姥爷的陪伴下度过的。这位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用他的一言一行在我心中种下了红色的种子。退休时,单位考虑他年纪大身体不好,特意告知可以简化组织生活程序。但姥爷却坚持每月雷打不动地倒两趟公交车,准时到原单位缴纳党费。我清楚地记得他说过:“组织照顾是组织的温暖,但党员的本分不能丢。”每到组织生活会前夕,姥爷也总会提前打电话确认时间按时参加。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虽然工作退休了,但党员身份永远不会退休,这是一辈子的责任。”
展厅里,赵一曼烈士写给孩子宁儿的绝笔信让我驻足良久。“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这句话,不正是姥爷教育我的方式吗?记得98年洪灾时,他冒雨去邮局汇出捐款;5.12汶川大地震后,他又第一时间赶到社区捐献。平日里在报纸上看到求助信息,不论是10元、20元,还是100元、200元,他总会悄悄汇去一份心意。金额或许不大,但那颗赤诚之心从未改变。小时候他带着我在楼前种下的那几棵榕树,如今已是亭亭如盖。夏日里,邻居们在树荫下乘凉时,总会说起“这是老孙带着孙女种的”。姥爷常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共产党员,就是要做栽树的人。”站在展柜前,我突然明白:真正的红色家风,不一定在豪言壮语里,而在那些看似平凡的坚持中——是姥爷每月准时缴纳的党费,是他风雨无阻参加的组织生活,是那一张张已经泛黄的捐款凭证,是他带着我种下的每一棵树。他用行动告诉我,对党的忠诚就体现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坚守中,体现在始终不忘党员本分的自觉里。
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缴纳党费时,我时常会想起姥爷那叠得整整齐齐的零钱;参加党组织活动,眼前也会浮现他认真记笔记的身影。这些记忆,就像他当年种下的榕树一样,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指引我前行的精神坐标。我想,这就是红色家风的力量——它不张扬,却坚韧;不华丽,却永恒。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曾说: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姥爷用他的一生诠释了这个道理。他种下的不仅是榕树,更是向上向善的家风种子;他缴纳的不仅是党费,更是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这种红色家风的传承,让我们这个普通家庭始终保持着正气与温暖,也让我在工作中始终牢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像姥爷那样,把忠诚与担当化作日常的点滴行动,让好家风成为滋养社会正气的源头活水。
从姥爷的党费证到朱德同志的存款清单,从楼前的榕树到天府家风馆的展陈,红色家风的传承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维系着个人、家庭与国家。站在新时代回望,我终于懂得“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深刻内涵——正是千千万万如姥爷这样的普通党员,用最朴实的坚守,铸就了红色家风的永恒力量。